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国家通过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详尽的中长期规划来引导钢铁行业的稳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发展规划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制定。2003年起,年产量超过5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根据国家钢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所在城市的整体规划,有权制定集团内部的详细规划。
第一条,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旨在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兼顾资源、能源和环保,保持适度生产能力。目标是提升综合竞争力,使之成为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和强国。第二条,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到2010年,我国钢铁产品的优良品率将大幅提高,能满足建筑、机械等多领域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部分需求。
为了提升钢铁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推动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倡导循环经济,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强化环境保护,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正致力于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目标是使钢铁产业不仅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而且在数量、质量、品种上具有国际竞争力,从而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标准、钢铁行业内容简介
1、在《清洁生产标准、钢铁行业(中厚板轧钢)》中,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是基础,强调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以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资源能源利用指标聚焦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产品指标则强调产品的性能与环保属性的统一,确保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减少环境影响。
2、清洁生产标准是针对钢铁行业的环保要求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旨在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环境的最小影响。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其清洁生产标准的实施对推动整个行业的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3、第一章概述了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与意义,第二章讲解了清洁生产审计的实施方法,第三章探讨了清洁生产管理策略,第四章以制药工业为例,展示了清洁生产在特定行业中的应用,第五章则着重分析了钢铁工业的清洁生产实践。每一章均融入了先进、实用的清洁生产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参考。
4、在钢铁行业,标准涵盖了从原料准备、生产过程到产品最终处理的各个环节,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对于电石行业,标准着重于能源效率提升、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面,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5、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详细解析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包括其审计目标和方法。接着,书中特别关注了化学工业、制药工业、轻化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的清洁生产实践,深入剖析了产品生产系统、技术经济分析和清洁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6、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四部分:①清洁的能源;②清洁的生产过程;③清洁的产品;④清洁的服务。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国家通过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详尽的中长期规划来引导钢铁行业的稳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发展规划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制定。2003年起,年产量超过5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根据国家钢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所在城市的整体规划,有权制定集团内部的详细规划。
第一条,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旨在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兼顾资源、能源和环保,保持适度生产能力。目标是提升综合竞争力,使之成为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和强国。第二条,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到2010年,我国钢铁产品的优良品率将大幅提高,能满足建筑、机械等多领域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部分需求。
对钢铁最利好的消息是国家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增长。国家政策扶持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国家政策扶持是钢铁行业发展的最大利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如产业扶持、税收优惠、环保限制等,都有助于钢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
公告中附件详细列出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所需遵守的各项条件和规定,包括但不限于环保标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企业如欲申请符合这些规范,需提交《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申请报告》。
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如下:钢铁企业须具备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须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两年内未发生重大产品质量事故。钢铁企业生产属于国家生产许可制度管理的产品,须依法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规范条件主要包括产品质量、环保、能源消耗、工艺装备、生产规模和安全责任等六个方面。企业需确保产品质量达标,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相关生产许可。在环保方面,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实施环保审批和监测,确保达标排放,同时执行节能减排任务。
规范条件符合性分析 产品质量: 请描述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并附带相关机构的认证证书。说明钢材产品类别及适用标准,如有重大产品质量事故,请提供工业生产许可证。 能源消耗与资源综合利用: 请提供能源管理体系描述,节能设施运行情况,以及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达标情况的详细报告。
在生产方面,钢铁行业规范条件要求钢铁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这包括高炉、转炉、连铸机等主要生产设备,以及先进的钢铁冶炼和连铸技术。同时,钢铁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1、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基础薄弱,全国没有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在苏联援助下,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得以建设,形成了钢铁工业的“三大”、“五中”、“十八小”格局。随着“三线建设”的推进,西南、西北地区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2、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3、中国钢铁工业起始于19世纪末期,那时的钢铁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和一些重要的工业中心。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钢铁工业都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得到了全面的重建和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
钢铁工业的行业链包括采矿、冶炼、加工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协同工作,最终生产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钢铁产品。钢铁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钢铁工业也持续发展,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在钢铁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非常重要。
在日前由上海钢之家网站主办的“钢铁产业发展战略暨2005年下半年钢材市场研讨会”上,参与起草《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新政》)的中国冶金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新创作了题为《钢铁工业发展方向》专题报告,他指出即将在七月正式颁布实施的《新政》将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
钢铁工业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品种质量明显改善,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
“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较“十一五”期间将减一半左右,从12%左右降低到6%左右,从而由“高速粗放”型转为“减速精细”型。“超过6亿吨的产量,与不足3%的销售利润率,迫使钢铁行业进行重大调整。调整的主要方向,是“产量少一点,效益好一点”。
年产10到100万吨的为中型企业;10万吨以下的为小型企业。合理配置钢铁工业,对于均衡合理布局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工业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业的规模有越来越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向。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虽然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骨干与基础,但它们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为数不多的。